时光倒影之四大队劳改犯三四事
2018-02-09 16:15:05
  • 0
  • 0
  • 11
  • 0

      小屯东侧,就是辽宁省监狱第五大队。多年前那可是劳改农场。我们所在的小赵家屯,东邻庞家河,河对面就是四大队和五大队的大片庄稼地。随着四大队五大队的日益完善,围绕劳改大院,管教干警家属院,管教期满留场人员家属院,慢慢形成了有别于周边农村的建筑和市集,偶可见二三层的楼房,突兀立于我们这片洼地平原之上。屯里人呼之为土城市,好似偏僻农村中,突然凭空出现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挣工资,铁饭碗,还驱使劳改犯耕种大片农田,可谓城里的待遇农村的收成兼得。因此,四五大队成为了我们儿时认为就是城市的地方。

                                                                             (一)

        家兄三哥在《往事如烟之生吞泥鳅》中,记述了发生在新河(即庞家河)畔的劳改故事。

        三哥写道:

        新河,发源黑山县,注入绕阳河,河西是小赵家屯,河东是劳改农场四大队。每年七月,一进入连雨天,上游水库泄洪,河水陡涨,水库里的鱼随之放出,下游绕阳河的鱼也会逆流而上。人们互相传告着,“新河来鱼了”,纷纷涌上大坝,用各种工具捕鱼。

       爷爷闲暇时,用手工织了一张大网,安上支架和踏杆,在踏杆的前端拴上一根麻绳,就做成扳网。这张扳网,是全村最大的,捕鱼也自然最多。

       这天上午,连日的大雨一停,爷爷就带着我,来到新河,选择水边一个离桥不远、水流较缓的位置开始捕鱼。爷爷在网里放些诱饵,将网放到水中。几分钟后,估摸鱼聚得差不多了,就一脚踩住踏杆,双手拽起绳索,把网提起。各种各样的鱼就被提出水面,在网兜里跳跃着,有鲫鱼、黑鱼、窜丁、麦穗,也有泥鳅鱼。我拿着网抄子,把鱼舀出,放入水桶里。

       堤坝上,有管教带着一群劳改犯在用麻袋装土,加固大堤。一个三十多岁的“劳改”一边干活,一边盯着我们捕鱼。盯了好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对爷爷说:

       “您捕的鱼,捕的泥鳅鱼,可不可以送给我一只?”

       “你要这鱼有啥用,又没办法做熟了吃。”爷爷不解。

       “不用做熟,我想生吃,我好久没吃到鱼了。”

       爷爷很好奇,从水桶里捞出一只浑身粘液、蠕动不止的大泥鳅, 双手握住,递给他。一名管教也被吸引过来,看他怎样生吃活鱼。

       只见“劳改”接过泥鳅鱼,迅速放入口中,一口将头部嚼碎,嘴边流出血丝,鱼尾巴还有唇外摆动着。三下两下,一条大泥鳅就进了肚。

       爷爷见他吃得痛快,就把桶里的七八条泥鳅,都捞出来送给他。

       “劳改”把泥鳅全部吃完,道声谢谢,才撒欢似地干活去了。

                                                                               (二)

         三哥在《往事如烟之落后挨打》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令人笑中含泪的故事。

         三哥写道:

         落后就要挨打。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如此,犯人与犯人之间,更是如此。

         老家和高山子劳改农场仅隔一条庞家河,我们称为新河。河西,是我家所在的小赵家屯,河东,就是劳改农场四大队辖区。儿时,一次同小伙伴吴大春、赵志双(赵三)去四大队挖野菜。趟过新河,翻上东侧大坝,正巧看到一个小队的劳改犯在劳动。两个人一组,抬一个槐条编的大抬筐,一共有六、七组的犯人 ,从大沟里取土,抬到一个大坑里,用来积肥造粪。一个管教背着一杆破长枪,坐在高处监视,同时手里拿着一段树枝在地上划着什么。

        赵三说:“咱坐着歇歇,看老犯干活,一会儿有打屁股的。”我们就坐在大坝上,看着老犯们一对一对地抬土。

       一筐土很沉,他们抬着很吃力。但似乎在搞竟赛,都在拼命抢活,甚至带着小跑,不给自己喘息的时间,个个大汗淋漓。

       看了二十多分钟,管教一声令下,竟赛停止了。管教指着一组犯人,说:“你俩29筐,老末。”原来他刚才在用树枝划地计数。

        这两个可怜的犯人,不用等管教再做吩咐,知道倒数第一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其中的一个就弯下腰来,撅着屁股,手拄着地,另一个手拿铁锹,高高扬起,“啪”的一声,将锹板打在撅着的犯人屁股上。打一下后,抬着看看管教,管教说:“用力。”于是,又再运力,打屁股的声音也沉闷了一些,“啪、啪、啪。。。。。。”,连打了十铁锹。然后先打人的,把铁锹递给刚刚挨打的,自己也以同样的姿势撅着,受另一个人的打。

        打屁股的时间,也是犯人们休息的时间。其他犯人,都坐在地上看,时不时地发出哄笑的声音。打完屁股,犯人们仍旧两人一组,抬着大筐,继续完成前边的劳动。不知道下一回合,哪组落后,谁会挨打,但愿别再是刚才那对犯人,我想。

看完打人,我们赶去挖菜。大春颇有感触地说:“当啥别当犯人,犯啥别犯法。”我和赵三当然表示同意。吴大春是童年小伙伴中最厚道的人,现在仍然是。

                                                                                      (三)

        据在五大队劳改队工作过三十年的老路大哥所讲,他们队那里有个怪人,他整天一身黑衣黑裤,一张面目不清的脸,走起路来没多大响动,就像一个黑黑的影子,如果要是晚上,指定以为是遇见鬼了,你还没听到脚步声,他已经到你跟前了。他见谁也不说话,刚开始人们还以为他是个哑巴,其实不是。他也会说话,就是说话的声音小,好像自言自语,看不到嘴的张合。他不下地劳动,就他那身子骨,来二级风都能把他刮个跟头。就没见过这么瘦的。那真是“没有骨头支着就得塌腔,没有皮包着就得散架”。劳改队照顾他,给他安排了一个好活,让他当交通员,就是在劳改队和当地公社或大队之间来往送信、取文件。别看他干活不行,他有个比别人都强的优势,就是走道快,一般人比不了,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他孤身一人,没有妻室和子女。六十年代初因为“耍流氓"被劳教,结束后他主动要求留在劳改队。他住在劳改队的分给他的一间小屋里,支个锅,自个活命。老干警人都说别看他现在人不人、鬼不鬼的,解放前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他原来是哈尔滨一个大资本家的大少爷。家里有不少商号,很有钱。听他自己讲,小时候就会花钱,糟践钱,高兴地时候用钱烧水喝,那真是挥金如土,钱多的不知道怎么花才好。他们家那时候就是有钱,他爸就他一个独生子,从小就惯着此一时,彼一时,好汉不提当年勇啊,他爸死后,大部分家产归他,他叔收走了一些。他哪想经营,吃喝嫖赌,没几年就踢蹬光了,就要喝西北风了。

        要不是还去找过去的站街女,没钱就成了耍流氓。主要是人家解放后从良了。但他因祸得福,要不是劳改队关了他,期满后又收留做农场工人,他早就喂狗了。

他的大名没人知道了,大伙都管他叫“老黑”,他是黑色的劳改公子,也是黑色幽默的劳教人员,这是一种对他当年放荡的一个嘲笑。

       他为人很友善,和劳改队出来后转的农场工人们都处得很好,与干警和领导也极其恭敬。谁家蒸饽饽、做豆腐都不忘给他送点儿,害怕他饿死。他也回报大伙,谁家邮个信,外地寄来的包裹,他都乐意给寄、给取回来。时间长了,干警和劳改犯给家里寄信也都找他,只要给他几根烟卷就行,没二话。

       他不想离开劳改农场,但后来哈尔滨来信了,他的亲叔死了给他点遗产,要他去继承。这又害了他,他犹豫后还是回去住下了。有了多余的线,又开始放荡了,冻死在哈尔滨街上了。有人说,他把钱花完后,还琢磨再回劳改农场呢。

       因为他是农场编制,劳改农场派人给他下了葬,换衣服的时候,人们发现,他的两只胳膊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针眼儿。原来回哈尔滨后他一直都在扎一种叫麻黄素和安钠加的兴奋药剂,看来他吸毒的恶习一直未断根。亲叔给他的遗产几乎都干这个了。他就靠着个充饥、抵御寒冷。他说过,扎一针,走道就象年轻时一样飞快,一点不累。他不会不知道,这是找死啊!

       他的死,没有像样的葬礼,没在当地引起任何反响,大伙反而认为他就是解脱了,好日子叫他过够了,福也享够。劳改农场为他的死感到悲哀,尤其许多同病相怜的人,发誓怎么也不回早年呆过的城市了,就在农场监狱养老吧。

                                                                                           (四)

        家兄三哥在《往事如烟之王洪达墓》一文,记载了另外一个劳改犯的故事。

        三哥写道:

        出小赵家屯往东南五百米,就到了新河的南大桥。南大桥以东,复有一漫水桥,过漫水桥,在左侧的草甸子中,有一座被荒草埋没的土坟。坟前立一块破旧的木牌,上面用红色铅油写着五个大字——王洪达之墓。

       从我童年记事时起,到离开家乡来外地工作为止,记忆中,这个写着红字的小木牌,就始终插在那座几乎看不见拱土,也从没有人来祭奠过的荒墓旁。

       之所以对王洪达三字这么熟记于心,是因为在当时,王洪达之墓成了我们儿时玩伴们心目中的一个地名,一个座标。劳改四大队,田多,树多,水多,沟沟坎坎多,儿时的活动,大多集中在那片土上。每当去那里打鸟、捉鱼、挖菜、拾荒、拣柴,一过南大桥,就会看见和路过那座并不起眼的荒坟。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是不允许为故去的人树碑立传的。而王洪达死后,居然有一木牌权当墓碑。王洪达何许人也?

       据知道一些内情的长辈讲,王洪达原是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因为散步反动言论被判劳动教养,并被取消了城市户口。在高山子教养院(现在的高山子监狱)服刑期满后,就地安置,安排在砖场就业。砖场位于前边说的漫水桥东北二百多米的地方。

      当时人们对于这种劳教释放犯的称呼是“就业工人”,就业工人比照其他工人,是倍受歧视的。对王洪达在砖厂的工作表现,人们不得而知。但是,发生在六十年代的一件事,却使他一时成为了使人敬佩却不被宣扬的英雄。

      那一天,王洪达正在砖厂工作,有一些教养犯在管教的监视下,在机器前脱毛坯。忽然听到有人喊:“犯人逃跑了,快抓呀!”王洪达一抬头,看见有一个犯人跑过来。王洪达身边不远处,就是一大片高高的玉米地,犯人只要一进玉米地,就很难抓捕了。王洪达不容多想,上前拦住犯人。犯人威胁说:“让开,再不让开我动手了。”王洪达的回答是没有让开。犯人从地上拣起一块砖头,恶狠狠地向王洪达的脑袋砸去。王洪达死命抓住犯人不放,直到犯人被赶上来的管教抓住。而王洪达却倒在了血泊中。

        从此,在县道边,在漫水桥一侧的荒草甸子里,就有了一座孤坟和一块鲜红的木碑。

        多年之后,我再次回到家乡,车辆驶在宽阔在大路上,路过南大桥,漫水桥已不复存在,曾经是桥的位置,已经铺成了厚实的路基。当年那片荒草甸子,都已开发成为了田地,住上了玉米。而王洪达之墓,从此永远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