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影之儒林吾师刘春烺诗文选评(二)
2018-06-11 07:18:35
  • 0
  • 0
  • 8
  • 0

         翻阅中国文学史,长期以来对古代东北文学的研究凤毛麟角,尤其是对晚晴东北文学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晚晴政府的昏庸腐朽,帝国列强的入侵以及历史上的民族隔离政策等,都对近代东北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其有别于中原文学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刘国平在《缺失的历史: 东北近代的诗歌创作》中所说的那样:“东北近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的交汇, 以个人感情涌动和触景生情的方式抒发, 它不是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倾泄而出, 而是与东北富于地域特色的苍凉雄寂的景物相叠化, 徐缓地奏响一种挥之不散、低吟鸣响的天籁之音, 以古今变换的方式慢慢咀嚼着一种忧愁、痛楚和愤懑。”

       据沈阳师范学院毕业的武斌在其硕士论文《辽东近代诗人刘春烺研究》一文,对作为诗人的刘春烺,做了全面的专业研究,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在刘春烺存世的 160 余首诗中,在题材内容上可以分为山水诗、禅游诗、杂咏诗等。

       其一, 刘春烺的山水诗

       刘春烺山水诗主要来自于《看云听涛馆诗》和《北镇县志·艺文志》中。从中可见诗人写景诗中独特的视角、压抑苦闷的心情和怀古凭今的感慨。除此之外,由于中国近代长年战乱,一些刘春烺诗中提到的景观今日早已泯灭在销烟战火中了,挖掘和整理这些诗作对于重见辽宁省周边地区景色也是极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

      ——《登广宁东岭》:纵酒登高愧赋才,红荆篱外小门开。菜花成亩黄如绣,树色笼城绿欲来。朝市沧桑陵谷变,钟鱼朝暮古今哀。无情最是前溪水,独照斜阳浣碧苔。

     广宁东岭即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北镇市附近有北镇庙、万紫山、东岭等小山,诗人登上的即是北镇城东的东岭。诗人酒后登高远眺,远远望见大片金黄色的菜花和一大片绿色似扑面而来。山下小镇已历经千百年,早已不知最初是何模样,不变的唯有永恒的暮鼓晨钟声,诗人心头不禁产生朝代更迭的感慨。山前的小溪似不解诗人之愁苦,仍静静地流淌着,夕阳余晖斜照于青苔之上,一片静谧安详。此诗以诗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对山下景色进行了描写,其中既有大块色彩的远观,又有细微之处的近观,对颜色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如“红荆篱外小门开”、“照碧苔”等,色彩绚烂,兼之对于历史和时间的反思,情景交融,再现了百年前东岭山的秀美风光。

      ——《慈航寺远眺》(其一):瑶草琪花小洞天,藤萝百丈石如船。耳根寂后犹闻磬,目力穷时尽辨烟。振袖恐随山影落,登高方识地形圆。摩挲断碣寻残篆,为访前朝创建年。

      此诗题名即为远眺,诗人登上的慈航寺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市东北四公里处, 虎斗马峪村境内。慈航寺坐北朝南,建于山腰,是当时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佛教寺院。从慈航寺遥望山下风光,奇花异草犹如身如仙人居住的仙界洞天一般。藤萝蔓延百丈,石巨大如船。寺内磬声犹响在耳畔,诗人目力不及,却仍努力分辨着山下的清烟。抖擞衣服和精神,登至高处“方识地形圆”。在断碣遗迹中找寻着已残破的字迹,只为了知道寺是何年所建。诗人常在写景诗中渗透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追问,情致深沉,发人深省。

       ——《登广宁东岭龙王庙》:战尘飞尽几周星,独立朝烟眺胜形。麦色林光高下绿,城头山足混茫青。泠泠梵磬穿云出,浩浩人声隔水听。我热心香拜龙伯,要析三日雨溟溟。

      此诗也是从高处眺望远景,广宁东岭龙王庙位于北镇市东侧东岭山上,现在早已不得见,据说早年广宁与渤海相连,因此山上修有龙王庙保一方平安也不足为奇。诗人登上东岭龙王庙向山下眺望,一片烟云缭绕,大片的麦田和树木使金黄色与绿色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山下混沌迷茫的一片青色,视野极为开阔。清凉凄冷的磬声似乎从半空中传来,山下隐约传来熙攘的人声与山上的水声。诗人诚心诚意地拜一拜龙王,只是想让他分给这里三日的雨水。诗人先是描绘了站在东岭远眺的景象,最后许下的心愿既是此行的目的,又给诗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趣味和韵味。

        ——《重九日沈阳城楼》:搔首不可问,重阳始何年。登城望东北,漠漠山川连。凉风起朝暾,跃跃金轮圆。一跃碧星曙,再跃丹霞鲜。微微辨 ,浩浩人摩肩。帝陵秋正深,长袖清光延。寒鸦起远天,盘上浮图巅。不知塔何所,但见烟中悬。世界万封蚁,强者为鸟鸢。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又无羡门术,白日飞金仙。仰天百感集,落木正苍然。

      此诗写于重阳佳节,历来重阳节都有登高的习俗,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重阳登高的佳作。诗人登上的是清朝开国首都的沈阳城楼,一开始诗人就发出了重阳始于何年的探索。登上沈阳城楼眼望东北,一片山川相连,景象开阔而宏大。凉风中阳光渐渐照耀大地,金黄的太阳跃出地平线。诗人形象地把太阳跃出地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寒星还缀在天际,再次升腾起天空已经是一片朝霞。沈阳城中的街道已能朦胧辨出,早起的人们接踵摩肩,走上市集。沈阳城这座百年帝陵正值深秋,人的衣袖上都带着清冽的光芒。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天上的太阳到街道上的人群,下一句又重新回到天空,转而描写天上的寒鸦盘旋、清烟缭绕。“世界万封蚁,强者为鸟鸢。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是写诗人在城楼上俯视城下的人们,好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蚂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痛苦挣扎,却找不到拯救他们的办法。想脱离这个烦恼的世界飞仙而去,又苦无法术, 难以实现。面对此情此景,只能仰天长叹,落木苍然而下,何等的落寞和悲凉。清代后期,百姓深受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东北人民更是深受俄、日欺凌,加上土匪横行、连年灾害,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春烺是当地名流,一生始终把救民于水火视为头等大事,因此即使是重阳佳节,也时刻不忘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悲惨,体现了他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的苦闷和哀伤。

       ——《游闾山》(其三):孤城一片日平西,凭眺苍茫意转迷。万井烟开平野尽,四山云压女墙低。中年情性应陶写,初到林峦易品题。欲问辽王旧宫殿,劫灰如梦乱鸦啼。

       医巫闾山坐落在辽宁省北镇市,古称于微闾山、扶犁山,据《周礼·职方式》记载,闾山从古时代起就是幽州的镇山,绵延九十里,山上植被繁茂,碑碣和摩崖题字数不胜数。诗人夕阳西下登上闾山,远远望见苍茫大地不禁情意凄迷。大地开阔,万烟俱升,平野尽展,山间的云彩仿佛要压到城下的建筑了一样。诗人自认为人到中年应该陶冶性情,所以应该抒发一下情怀就景题诗一番,想探寻一下明代辽王在广宁的宫殿如何在哪里,却没想到历经战争,早已化为灰烬,只剩下寒鸦乱啼的景象了。诗人面对荒芜的断壁残垣所引发的怀古情怀,产生深沉的思索和想象,把对历史的感悟和现实的痛定思痛融为一体,给读者以深远而强烈的共鸣。辽是北镇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共有三位辽代皇帝葬在医巫闾山。因此作者在《千山胜迹》中也曾面对辽王宫殿发出过“辽王宫殿今安在,朝市沧桑云不改”的感概。可见“社会崩裂所造成的巨大痛苦,是最容易强化敏感的诗人的社会历史意识和生存意识的。”

        ——《游闾山》(其四):荒祠俎豆几经新,石上苍苔思古春,断碣花沉埋鸟篆,长廊松偃蜕龙鳞, 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 我向生公寻妙谛,群峰面目果谁真。

       远古荒凉的祠堂和祭祀的场所早已几次落败又几次翻新,石上的苍苔深深地留下古代春天的记忆。一片断碣中沉埋着曾经的文化和文明,长廊里的松柏虬蟠, 势若龙鳞。山中景色一望无际,“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体现出景色之间的层次感和纵深的空间感。在面对历史如梦如幻的追溯和反观中,诗人期望向生公(生公是对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由于刘春烺对谈禅悟道有一定的研究,所以诗中常常带有参禅思想。)求到的真谛又是什么呢?是对于现实的忧患如何排解?还是救国济民的方法?不得而知,只留给读者一片回味无穷的感伤和思索。正如刘国平在《缺失的历史: 东北近代的诗歌创作》中所评价的东北诗人们一样:“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便会常常陷于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 甚至一种有心救世却无力回天的深刻矛盾中。无法化解的矛盾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无奈, 无奈又造成心境的郁闷, 而这郁闷回荡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便给人一种压抑难诉的艺术感受。”

        ——《北镇祠怀古》(其一):御香花碣紫苔皴,想见金元辟莽榛。何代衣冠崇宦寺,百年祠祷误君臣。碑横蒿眼森题字,山出城头远瞰人。浩劫残灰余片石,斜阳凭吊亦伤神。

      据史料记载,北镇庙(即医巫闾山祠)始建于隋文帝十四年修建,隋炀帝曾三次到北镇庙祭祀山神,明代后,历朝历代朝廷皇帝都要亲来此庙或派官员告祭乞求保佑。清代有五位皇帝来过医巫闾山祠祭山,乾隆皇帝还曾四次来北镇,三次登闾山。诗人在北镇庙中看到残碑断碣、紫苔干裂,不由得想到了辽金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艰难的拓荒,把这里开创出曾经繁荣的景象。但诗人把君王和群臣凡天时不顺、地道欠宁便祭神乞福的作法认为是误国误民的行为,可见诗人眼光的先进与独到。北镇祠中碑林纵横,“游山诗碑 56 甬,其中元代碑 11 甬,明碑15 甬,清碑 30 甬”,可在战火的洗劫下却只余片片残瓦了。斜阳西照,怀古悼今,不由神伤。

         ——《北镇祠怀古》(其二):汉疆无虑古雄藩,凭眺川原事莫论。遗庙难寻耶律相,乱山谁吊贺黄门。无名泉老云如渴,揽秀亭荒酒欲昏。此地不须言战守,前朝犹有未招魂。

        这首豪情万丈的怀古诗是写于清末国力衰败、饱受外敌侵略之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一片战和争论不休中,诗人写下此诗,以怀古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誓死不招”精神的赞叹和豪情。诗中历史名人典故颇多,耶律相指辽国宰相耶律楚材,据文献记载,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曾在闾山望海堂读书。而揽秀亭也是闾山一景。诗中前三句分别逐一介绍了和北镇祠有关的忠臣君王,最后一句“此地不须言战守,前朝犹有未招魂”则豪情万仗地借前朝忠魂表明自己对国家时局一战到底的斗志和决心。诗人以古写今,抚事兴概,反映出时刻对国事、世事的忧思与关心。

          ——《听角行》:沈阳城头角鸣鸣,老鸦飞上城头呼。大街小儿拍手笑,儿勿上城官人驱。官人狰狞面貌粗,长鞭打人壮且都。问其姓名姓则无,但道将府兵与夫。春风二月草木苏,鸣角朝夕摧封租。老农封租已向毕,锒铛枷锁尤盈途。身有白口辨不得,谁欤梦见流民图。图亦不得见,罪亦不得除。孤儿寡妻走边隅, 路逢猛吏神仙如。锦衣大马出民庐,欢归酒肆听笙竽。

       角声一直回荡在沈阳城中,呜咽的背景,天真的儿童和面目狰狞的恶吏形成鲜明的对比。恶吏如狼似虎、苛捐杂税沉重、流民四处游荡、显贵锦衣御食。春暖花开,可人民悲惨的命运仍在继续,不知何时能够迎来真正的春天。与此形成反差的却是达官显贵们的奢侈生活。

         ——《金州城》:金州城,赤地百里无人耕。胡不耕?寒无衣,饥无食,居无楹。去年大水茭蒲生,无麦无禾年倍丰,天庾正赋累累征。民言水淹屋,水未淹县庭; 民言粮无出,官家上下饮香 。典妻卖子偿不足,山深夜黑闻哭声。县官酒醉问逋赋,锒铛铁锁赫斯怒:有田有人胡无租?我犹记:麦苗二月青盈路。官何怒?民何愁?煮木为食褐为裘。壮者系、幼者逃、老者留,剩有孩稚凭人收。我州父母官声好,衙蠹千数能令饱。堂前小吏艳神仙,解使阳城居上考。我官自好民自贫,逃荒俱是金州人。一翁不逃饥且死,含笑未作他乡民。

         光绪庚午、辛未年,金州接连遭遇水灾,百姓颗粒无收。金州州官徐步猷却隐瞒灾情,拒不上报,又命盗贼高禄和土匪向百姓强行纳粮交税,大肆掠夺。“县官酒醉问逋赋”表现出大灾之下,官员仍饱食终日,醉生梦死,不仅不顾百姓死活,居然还继续索要拖欠的赋税。百姓已无衣无食、典妻卖子,只能发出“有田有人胡无租”的怒吼。诗中把百姓和官员在灾后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百姓“壮者系、幼者逃、老者留,剩有孩稚凭人收”,已活似人间地狱;而官员们“上下饮香秔”居然还能“官声好”,隐喻朝廷的无能和黑暗腐败。从诗中所表现出的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来看,当时人民的生活可见已经到了极其悲惨的境地,这些对眼见之景的逼真描写,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情深意切,扣人心弦。

          ——《重九日沈阳城楼》中的“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又无羡门术,白日飞金仙。仰天百感集,落木正苍然。”

       此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痛定思痛,无法排解的百感交集和悲怆。

           其二,刘春烺的禅游诗

        钱钟书说:“禅与诗,用心所在虽二,而心之作用则一; 了悟之后,禅不可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其为悟境,初无不同。”

         ——《谈禅杂咏》(其五):不须执相觅真如,脱落言诠那是书。白日西沉月东上,从知天地本无初。

       “真如”是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言诠”的本意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义旨,后引申为在言辞上所留下的迹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举的“不落言诠”意为“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也就是有言外之意”。此诗的意思是不需要偏执地寻觅所谓的真理,从书中能寻求到的真理也是固有、僵化之理。日月如梭,生命无常,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又何必因为不停追求让自已愈发痛苦和烦恼的事物呢?费尽心机去悟道,把道看得无比玄妙高深,反而会陷入僵化和茫然。打破这种执着,才是修心的一部分,顽愚只会造成更多的烦扰。因此,诗人在诗中体现出的是其豁达、淡泊、进退自如的心胸和气概。

        ——《谈禅杂咏》(其八):四大皆空坐立难,山河百道只泥丸。休从花叶寻生灭,等是烟云过眼看。

       真正的悟道者未必就一定是不问世事、不食烟火之人,刘春烺虽长年隐居在木叶山庄,却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百姓所受的苦难与荼毒,从他不受别人的举荐,却屡次为百姓挺身而出,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着极其强烈的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这不仅在他的叙事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谈禅诗中也能在一贯的清静、空灵的出世境界中体会到对于人间百姓的悲天悯人和终极关怀。

        ——《谈禅杂咏》(三十):一自群生罹苦海,世尊天眼不曾乾。何须说到闻声救,珠目微波鼻已酸。

        此诗用字简单直白,首句是说自从世间百姓陷入苦海以来,世尊就常常为人们的遭遇而伤怀。更何况一听到世人的呼救声,不由得眼泪就要掉下来。在这里, 诗人以己心比佛心,突现出佛家的悲天悯人和慈悲为怀。或者说诗人始终把拯救中华劫难的希望放在神佛怜悯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意识觉悟上的局限。

        ——《谈禅杂咏》(三十一):披上袈裟谒觉皇,愿将佛法寄东方。只今尘劫深如海,可许江心一苇杭。

        “尘劫”的意思是在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后亦泛指尘世的劫难。觉皇寺是有名的江南佛教古刹,作者拜谒觉皇寺时许下美好的愿望:希望佛光普照、眷顾苦难深重的东方。然而面对清代末年内忧外患、天下大乱的劫难,诗人也只有寄情江舟,孤身飘然而去。由此可以看到,参禅者不仅是处于“出世”的状态的,在苦苦思索、顿悟之后,摆脱一切执迷,最终仍然回归到关心世人这个问题上来。没有对于人和世界的关心,也就不可能有纯粹的“禅”,更何谈内心的宁静?

        ——《谈禅杂咏》(二十八):拈花微笑已忘筌,寂尽声闻得自然。慧定径参无垢法,分明春色证诸天。

       刘春烺的许多诗作与同时期其它作家相比都保持着心境的自然平和,唯有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的场景才忘形为百姓振臂而呼,其它时候基本上都是圆融而克制的。他深知世事,对一切纷繁均看在眼里,但力求不被其所牵绊,在自然的景色之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纯真。在空寂中体会“拈花微笑”的境界和生命体验。

       ——《谈禅杂咏》(三十三):不生欢喜不生愁,世界原无五大洲。看遍衡阳峰九面,此身宛转顺湘流。

       ——《谈禅杂咏》(四十三):曳杖真随惠远游,逢猿说法度春秋。夜深不用投兰若,睡倒寒山作枕头。

        此二诗亦是宣扬万物皆空的禅理,形容修禅达到的无欲无求、不喜不忧、超脱地域观念的境界。“看遍衡阳峰九面,此身宛转顺湘流”表现出作者已知大千世界一切皆空,看遍江山万物,随心而安的脱俗。

        

      其三,刘春烺的杂咏诗

         光绪二年(公元 1876 年),已过中年的刘春烺第三次赴北京参加科举会试,却又一次落第。年过不惑,两鬓渐斑白,却诸事不顺。“好事成尘,拈落花以寄感”,二十六首七言落花诗均写于从十三山到闾阳驿站的途中。刘春烺在落花诗序中说:壬辰夏仲,落第东归,五上春官三负,知已行年四十又过其半, 霜新点,殆将以斑掾老矣。山海道中日长无事,轮蹄 瘁石轨,尔汝倦游,心绪罕可语者新愁似水,同芳草之怒生。好事成尘,拈落花以寄感,因用新城秋柳韵,回环步之事,同惜往迹,托悲秋焦萃之怀,略见于此韵,凡七叠得诗二十八首。虽有惭于达者,尚冀谅于风,人揽余诗者,披叶寻根则身世菀枯, 文坛得失,消息盈虚,备知之矣。花能解语,诚为招怨之媒,天自无言,应许感恩之泣,次而录之,是亦幽梦中之一影也。诗中表达了诗人科举落第的愤懑和沉重、旅途的疲倦,都寄托在落花诗中, 其中不乏作者的“志与情”的自然流露。诗中“落花”的意象,既是自然界随风雨飘落的花朵,又是身世飘零的红颜,甚至就是长歌当哭的诗人本身。

         ——《落花》(其一):姚黄魏紫惜芳魂,寂寂金铺书掩门。山上蘼芜人去迹,墙间薜荔蚁拖痕。谪馀况味楼东苑,乱后烟光剑外村。自是天恩难遍及,因风因雨总休论。

      “姚黄魏紫”这两种长安最名贵的牡丹花,却在独享寂寞。正如诗人满腹才华,却在科举考试中一再落第,无法施展才华。“自是天恩难遍及,因风因雨总休论。”既然天恩难以泽被,正如诗人才情难以舒展,就不必在乎所经历的是狂风还是暴雨了。诗中以落花自喻,充满着壮志难酬的失落和愤懑。

        ——《落花》(其二):拟向 娥乞玉霜,无端萤火下雷塘。长门罢买千金赋,极浦平沉百宝箱。湖上绿波招柳毅,尊前紫笛怨宁王。钿蝉钗燕俱零歇,莫问繁华蜀锦坊。

       “长门买赋”是指陈阿娇千金买相如赋的故事,沉百宝箱是杜十娘心灰意冷之下的玉石俱碎。诗人在这里用了“罢买”二字,实指已放弃科举,不愿再在这条无尽长路上跋涉。诗人在此以女子口吻表示:从今起钿钗饰物一概不再向往了, 也不再去繁华的蜀锦坊了。表达了一份本来愿意等待时机,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只可惜不被了解和接受的凄凉和伤感。

        ——《落花》(其四):前生未种琅孉福,此去将知汉魏年。摩诘自空人自缚,兰因絮果问谁边。

        此生没有去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的福份,这个美好的开始最终却是离散的结局。表达了诗人最初抱有美好的心愿,最终却梦想破灭的遗憾之情。

        ——《落花》(其七):不信明珠还合浦,更无幽梦到横塘。琵琶手诉伤心语,弹裂冰弦 欲霜。

        此诗中用了“合浦还珠”的典故,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中记载了此典故,“(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 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作者用此典故意思是合浦珠还的美好结局相信已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已垂垂老矣,吟这首伤心的诗, 不觉已是两鬓斑白了。

       ——《春柳词寄可民》(其一):“绿作浓烟青作丝,天涯脉脉倚栏时。凭谁贳酒旗亭上,为唱黄河远上词。”

      春柳的颜色大片大片绿得像浓烟一样,嫩柳又一条条的轻丝。柳曾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常吟咏的物象,正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中唱的一样。诗人把柳放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别具一格。

      ——《春柳词寄可民》(其六):“主第侯门九陌通,绿阴浓处走花騘。怜才争似元和代,肯向深宫问永丰。” 

      唐元和年间,洛阳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一棵柳树,枝柔叶茂,白居易赋《杨柳枝词》云: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唱遍京城,唐宣宗闻之,下令移植在御花园里。诗人在这里意在表达当今朝廷用人无道,不能择人才以录之,也表达了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之情。

        ——《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旧雨天涯忽两三,丰姿落落比龙潭。桓家司马如相问,为报春愁满汉南。”

       最后两句是源于高启的《秋柳》,高启在诗末二句说:“此时愁杀桓司马, 暮雨秋风满汉南。”桓司马指的是晋大司马桓温,桓温曾对柳发出这样的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高启看到柳树,就不由得联想到背井离乡的自己和萧瑟的秋景。而刘春烺回答得更是巧妙:桓大司马如果问为何春柳满城的话,那是因为要回报这美好的春天。诗中情景兼胜、贯通古今、用典巧妙、别具匠心。

        ——《秋柳》(其一):江潭摇尽消魂,又向西风怨玉门。楼上翠寒思妇袖,襟边黄晕酒人痕。荒城极浦一声雁,落日啼鸦无数村。试问梁园旧庭树,南朝烟雨忍重论。

       这首诗几乎通篇用典,纵观此诗,无一字说柳,却把柳穿越时空,在文人墨客笔下的各种姿态都一一连接呈现,首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南朝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以此抒发思乡之情; “又向西风怨玉门”之柳当是取自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楼上翠寒思妇袖”不禁让人想起唐代刘商《夜闻邻管》中“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中的闺怨之柳;“极浦”指极浦亭,位于吴阳镇李屋巷,为宋代教育家李凌云所建,当时江山危急,宋代陈宜中路过此地,题诗“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庭前望远天”,写尽挽救国家危难的决心;“落日”句让人想起北宋词人周邦彦著名的写柳词《锁窗寒·暗柳啼鸦》,“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试问”句取自于唐代诗人储光羲《临江亭五咏》“梁园多绿柳,楚岸尽枫林”,作者借登临之意, 抒兴亡之感;末句是作者对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有着同样的感慨,不忍重提历史,更不敢面对现实。

       ——《秋柳》(其二):姑苏城外万条霜,秋尽江南第几塘。独有将军搔白发,早令词容悔青箱。逢迎人世羞陶令,管领春风负汉王。落叶萧萧那可数,黄骢愁过碧鸡坊。

        唐代许浑的《送薛秀才南游》中“姑苏城外柳初凋”,“秋尽江南”句是源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次句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苍凉,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怆。

        ——《赋税》:子母工权即将才,农田无赋税关开。埔头占偏东南海,肯费金钱济众来。

       此诗表达了对于无赋税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国外资本主义没有一味地从入侵的角度上批判和遣责,而是客观地看待比清朝进步的地方。

       ——《宗教》:不将甲子纪新正,苦记耶稣几降生。一自汉年罗马后,至今双教触蛮争。

       此诗介绍了欧洲的纪年方式和宗教信仰与中土不同,以及双教争锋的情况。

        ——《形状》:虬鬓隆榫目深黄,短发髡髡尔许长。惟有妖妪慕中土,金环云髻碧围裳。

        除了描写洋人形状,刘春烺还在诗中讽刺侵华主力英国女王是妖妪,垂涎中土文化才发动了入侵战争。

         ——《鸦片》:印度山川土正中,而今禅教熄宗风。菩提贝叶烟消尽,罂粟花开遍地红。

         鸦片对中国人从肉体到精神上都有着致命的伤害,中国也因鸦片战争而国力衰退,任人欺辱。因此诗人介绍了鸦片的产地,并表示昔日佛教昌明之地,今天居然遍地都是这种伤人性命的毒物。

        ——《土产》:番薯青秧菜紫花,绿田橄榄比胡麻。羽绫毛瑕轮机布,不数江南织造家。

       本诗介绍了欧洲的土产和纺织。

       ——《界限》:乌拉横天接地球,地中沧海亦东流。井蛙穴鼠体相讶,此是人间第二洲。此诗表现了诗人博文强闻和广阔的胸怀和见识。

     刘春烺是一位终生心系民族和百姓的爱国主义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始终体现着他对于黎民百姓的关怀和对世事的忧心忡忡。在他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反映出鸦片战争之后清末辽东社会的真实风貌,人民遭受着列强侵略和国家腐败黑暗的双重压迫,真实地再现了水灾过后百姓的苦难和辛酸,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研究东北近代社会矛盾、人民生活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刘春烺的组诗,对于研究清末诗歌文学、文人士子的心路历程、文学传承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