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影之儒林吾师刘春烺诗文选评(三)
2018-06-12 06:29:17
  • 0
  • 0
  • 4
  • 0

         学者武斌认为,清末东北诗坛中的本土诗人们,应该是孤独而寂寞的一个群体。由于东北地区气候的恶劣,使东北苦寒之地常年以来只为流放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土壤,而东北文学史上,能够出著专集并声名远播的诗人唯有“辽东三才子”。可以说,他们的诗作代表了辽宁文学本土作家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气不泯的爱国情怀和旷达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他们创作了大量描写东北风光和风情的诗作,对了解当时东北地区的社会实情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

       武斌总结,刘春烺先生的诗作在“辽东三才子”中数量最少,所存文献和资料也只散见于寥寥几个方志中,但从一百六十余首诗中仍能看到近代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思想、人民生活,这种丰富性和现实性,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于辽宁文学的发展都是有着重大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的。

     

     在《看云听涛馆诗》中,一共有八组组诗,分别是《慈航寺远眺》三首、《游闾山》四首、《秋柳》四首、《沈城杂咏》两首、《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首、《落花》二十八首、《谈禅杂咏》四十三首、《杏林春燕图》六首。

     《游闾山》一共四首,这组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写诗人游历闾山时,闾山的幽美佳境使得诗人由感而发、触景生情,以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以实现的情怀。

     《游闾山》(其一):探幽闲出郡西门,塞下秋风落叶繁。山果飘红深涧底,晚崧留翠远峰根。路经危坂身频仰,天小边洲势欲吞。西上招提三百寺,云中缥缈是宫垣。

      全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着重描写了医巫闾山的陡险峭拔,景色的绮丽飘渺、幻若仙境。

  《游闾山》(其二):崇椒别殿入云深,翠盖当年此莅临。亭对崧呼山并寿,诗从 绘雅同音。空林仙去寒苔湿,绮阁晖含落照沉。不向离宫夸壮丽,端知禹俭是天心。

      本诗写山中若隐若现的宫殿此时已是人去楼空,山林中不见人迹只见潮湿的苔藓,来抒发诗人寂寥的心境和强烈的文人情怀。

    《游闾山》(其三):孤城一片日平西,凭眺苍茫意转迷。万井烟开平野尽,四山云压女墙低。中年情性应陶写,初到林峦易品题。欲问辽王旧宫殿,劫灰如梦乱鸦啼。

      此时身在医巫闾山的诗人已经登高远眺,“凭眺苍茫意转迷”,望着眼前的景色诗人迷茫了,已过中年的诗人曾经豪情万丈、踌躇满志,而现在也只能回归到这幽静的闾山中了,怀才不遇之情跃然纸上。

     《游闾山》(其四):荒祠俎豆几经新,石上苍苔思古春,断碣花沉埋鸟篆,长廊松偃蜕龙鳞, 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 我向生公寻妙谛,群峰面目果谁真。

     诗人在此诗中凭古怀今, 感叹历史的物是人非,“云封涧口深藏寺”,使人感觉这种景色有种广阔的纵深感,闾山景致与诗人的愤懑心境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游闾山》这组诗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其中的四首诗前后章法井然有序,意脉贯通,在探幽临佳境,描写闾山绮丽景致的过程中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以此形成鲜明对比,声情更显悲壮激昂。诗歌清新而不乏刚健之风,委婉又不乏劲骨之气,为七律连章中的精品。

      《仿游仙诗》五首被称为刘春烺的毕生代表作品,此组诗作于 1905 年,“先生夜寒袭足疾作,自知不起,仿游仙体作七绝五章,悼遇伤时,词旨悽丽, 掷笔而逝。”

      《仿游仙诗》(其一):当年足下看云生,三叠琴心道已成。误写上清蝌蚪字,一篇真诰不分明。

        诗人自诩为在云山上修道而成的“圣人”,一腔热血想大展宏图之时却“误写上清蝌蚪字”,故被打入凡间,以感叹自己的才学未展其用,感世伤时,凄婉之情溢于言表。

       《仿游仙诗》(其二):凤引三山境寂寮,碧天吹断水晶箫。关心子晋颜如玉,身隔云屏手乱招。

        在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得以回归清净聊以自慰,“凤引三山境寂寮”,因为这里没有人世间的喧闹浮华,这与曾经以富国强民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可见诗人内心的苦闷。

        《仿游仙诗》(其五):东海扬尘阿母家,年来勾漏少丹沙。有人手执青鸾尾,独立蓬山扫落花。

       诗人要归去“东海阿母家”了,世间凡事就此罢手,怀济世之才而难得机遇, 负济世之学而未展其用,实在令人叹息。《仿游仙诗》五首在主观感情的抒发上保持了一致性,诗人怀才不遇、内心苦闷的内在思想感情贯穿始终,而外在的五言绝句诗体也把各个单篇关联在一起,使其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看云听涛馆诗》中收录的 137 首诗歌中,并没有收录五言绝句,而七言绝句共收录 87 首,占到了收录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可见其比重之大,诗人大多用这种体裁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其细腻的文人情怀跃然纸上。

      《沈城杂咏》(其一):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篮舆作冶游。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杭州。

       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诗人对万泉河的赞美之情已表达的淋漓尽致,诗歌开头,以“清流”点泉,导人“冶游”,寓情于景中,引人入胜,“醉人风月似杭州”,把此时的沈城比作风景如画的杭州,表达了诗人对沈城的热爱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诗风质朴,感情炽烈。

       《春柳词寄可民》(其五):恼人情事不须多,奈此杨花竟渡河。立马金阊思白下,不知白下近如何。

        同治十三年三月,诗人独自在木叶山庄,看到了远处树上的点点绿色,由此“见树思人”,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的挚友荣可民,一气呵成三十八首《春柳词》,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此诗正是其中一首,“立马金阊思白下,不知白下近如何”,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挂念,语言质朴自然,风格婉转凄丽。

       在《看云听涛馆诗》中共收录刘春烺的律诗 44 首,全部为七律,诗人充分利用七言相比较五言更加自由的驰骋空间,构思新奇,独抒性灵。   

        《登广宁东岭》:纵酒登高愧赋才,红荆篱外小门开。菜花成亩黄如绣,树色笼城绿欲来。朝市沧桑陵谷变,钟鱼朝暮古今哀。无情最是前溪水,独照斜阳浣碧苔。

       此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是“菜花成亩黄如绣,树色笼城绿欲来”,一片平淡清幽、自然恬美的景象,但是“无情最是前溪水,独照斜阳浣碧苔”,作者空有一身本领,却得不到用武之地,而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以至于纵酒登高, 感慨万千,此诗不仅清晰的描写了此时此景,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在其中, 让人回味无穷。

       《落花》(其四):芙蕖入手想夫怜,一夜凉波渺素烟。照水含愁情脉脉,凭栏说恨语绵绵。前生未种琅 福,此去将知汉魏年。摩诘自空人自缚,兰因絮果问谁边。

       光绪十八年,诗人赴北京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他深感愧对知己好友,便以“落花”为题,作诗二十八首,来慰藉自己受创的心灵,此诗便是其中的一首,“照水含愁情脉脉,凭栏说恨语绵绵”,诗人曾经满怀希望,但命运之神偏要捉弄这位心高气傲的科考举子,于是,诗人决定放弃了,“摩诘自空人自缚”,悟禅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啊,就让科举功名像落花一样随风而去吧。整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沉郁顿挫,堪称其诗作中的顶级作品。

      在《看云听涛馆诗》中只收录了诗人的一首五言古诗,即《重九日沈阳城楼》:搔首不可问,重阳始何年。登城望东北,漠漠山川连。凉风起朝暾,跃跃金轮圆。一跃碧星曙,再跃丹霞鲜。微微辨 ,浩浩人摩肩。帝陵秋正深,长袖清光延。寒鸦起远天,盘上浮图巅。不知塔何所,但见烟中悬。世界万封蚁,强者为鸟鸢。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又无羡门术,白日飞金仙。仰天百感集,落木正苍然。

       全诗以五言古诗的形式,着重描写了诗人寓居沈阳时登上城楼所见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渴望祖国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他看重经世致用的实学,但却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又无羡门术”, 于是乎“仰天百感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绪跃然纸上。全诗结构短小,语言朴实直白又不乏铿锵有力,从而更具有感染力。

         刘春烺的七古用韵灵活,气势磅礴,以隽永的词句彰显深厚的内涵,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听角行》:沈阳城头角鸣鸣,老鸦飞上城头呼。大街小儿拍手笑,儿勿上城官人驱。官人狰狞面貌粗,长鞭打人壮且都。问其姓名姓则无,但道将府兵与夫。春风二月草木苏,鸣角朝夕摧封租。老农封租已向毕,锒铛枷锁尤盈途。身有白口辨不得,谁欤梦见流民图。图亦不得见,罪亦不得除。孤儿寡妻走边隅,路逢猛吏神仙如。锦衣大马出民庐,欢归酒肆听笙竽。

        此诗详细描写了清朝末年地租赋税的苛刻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揭露了清朝“官人”的丑陋嘴脸,痛斥官吏不顾百姓死活逼租催赋的恶行。本诗鲜明的表现出七古结构形式丰富饱满,便于诗人完整的叙述、纪实,以及酣畅淋漓的表达诗人奔放恣肆的思想感情的特点。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