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影之小屯赶集
2018-01-29 06:59:49
  • 0
  • 0
  • 6
  • 0

      孙仁权的《赶集》一诗写到:“满足把乡场胀满。冒尖的山货,在一杆一杆,叶子烟里,抽出饱膈儿。阳光渗和的笑声,散发着醉人芬芳,赶集去。乡亲们从各个路口,牵着自家的兴奋,流向集市。在城里生活多年的游子,我不敢在集上穿行,真怕,这些年,培育出的城市情结,被这里的单纯与乡缘,挤瘪。”

        所谓的城市情结,是抵不过故乡的乡缘与单纯的。每次回老家,若赶上有"集",都会去买些东西,既使有时并不急需。离乡几十载鬓毛虽衰,但乡音还乡则逐渐恢复,颇有入乡随俗、如鱼得水的感觉。

        在集上闲逛,颇多亲切,尤其会遇到木乡本土诸多熟人,更令人感觉十分有趣。

       所谓有趣,在于:1.有些还认识的远亲或十里八村的熟悉的乡民,是买不是,不买也不是。若买,就不要钱,反复撕扯。而他上集半天,一个不要钱,就白搭功夫了。虽然说多是自家地产的菜蔬瓜果,但汗水辛劳全在其中。若不买而买旁人的,又颇不好意思,有不照顾乡亲之嫌。遇此类情况,则会立地聊聊天,不买他的东西,不接受他送的东西,同时也不去买他相邻几个卖户的同类东西。

       2.有时赶巧,会在大集中连遇多个熟人,且都能认出我是谁家的又大概是老几,则此时连续聊天,难以购物,只推托来看看。也免得人家犯难。但是,好象是白来集市一趟,颇为不值,只能在集市边缘,胡乱买些作罢。

        3.一般情况下,估摸家里没有的菜蔬,会买上几大包,一则便宜,二则新鲜,三则纯农家绿色。有时会将乡亲小摊菜蔬包圆。

        4.有一类人,颇为易处,既有点远亲,甚至还是干亲,例如外祖父当年的干儿子,也是大哥的初中同学。他专职卖肉。四哥一次匆匆买肉,本声明购买五十元猪肉,被他一称,都足一百五十元斤两。他看四哥未认出他,就说:"老四,看你爹一趟,多买点"。四哥才认出,原来是老赵大舅,就笑着接受了,倒也十分自然受用,实际上四哥每月都回乡看望父母数次,家里各种肉类海鲜类是不间断的。而老赵大舅,总会在知晓我们集体回家的任一年节假日,送来新鲜的猪血,这是我们村里吃杀猪肉的珍肴。收到之后则由母亲或三哥,温火蒸熟,又鲜又香又嫩,令人恍回童年时光。

        实际上,现在的赶集,虽有怀旧的感觉,却又没有了旧日大集的热闹与气氛,因为小卖店小超市的普及,貌似大集的规模也变小了。查找小村赶集资料,在我童年时期, 1974年初,上任不久的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寨现任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等一帮人来到辽宁,视察指导“农业学大寨”工作。陈永贵则认为,东北农民“猫冬”的习惯很不好,冬天不搞农田基本建设,还大搞农村集市贸易就更不好了,他认为搞集市贸易就是搞资本主义。他要求破除 “猫冬”和集市的坏习惯,他说:“搞社会主义,夏季能搞,冬季更能搞,为什么夏季搞社会主义,冬天去搞资本主义呢?”其实农闲时农村的集市贸易,是农民互通有无的好形式,自古如此,根本谈不上什么资本主义。

        陈永贵的意见得到了时任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的毛远新的大力支持。于是,毛远新带领一帮人在彰武县搞出一个轰动全国的破除“猫冬”和农村集市贸易的假典型“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许诺以国家收购为主,但价格既低,乡村政府及供销合作社财力又实在有限,所以还得依靠农民自愿的买卖。这种大集,在全省推广几次后,又新瓶装了旧酒,回到了它应有的"里子"了。印象中,我家家乡的这种社会主义大集,就在柳家供销社前的大道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公社以大队为单位,赶上队里的牛车马车,拉上自家的产品——谁要是不去,就是不给公社革委会面子。各屯队伍天不亮就出发。车把式扬着鞭子,基干民兵武装押车,浩浩荡荡开赴大集。有些粮食或杂物在集上摆上一天之后,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拉回来——拉去的那些东西并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不过,我倒是有意外之喜,在人潮之中的一处小摊,我居然买到了两本"小人书",那是第一次在供销社以外的地方买到连环画,使我对社会主义大集,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从小屯历史上看,“赶集”却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一首民歌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西边集。西边北站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城里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锅贴铺里拉驴转回家里。”喜滋滋的劲头儿,活灵活现。

       在粉碎“四人帮”之前,我的家乡“割资本主义尾巴”已经有些日子了。但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农村,那些钦定的资本主义却不那么容易被消灭。最典型的是赶集,“尾巴割不尽,逢集催又生。”每到约定俗成的赶集日子,四乡八村的农民仍然会拿了自家的农副产品,到集上去卖。

       学者认为,集市是一种周期市场,对集市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周期、结构以及与中心地学说的关系方面。因此,不论大小集市,它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的人口密度导致周期短的集市。此外,周期还受到周和月循环的影响,如中国的集市大多按太阴历周期循环。集市属于低级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级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

       这么看来,相对地广人稀的柳家乡,集市的规模,是不可能太大的。小时候的规模广大的印象,是那时人小眼浅,孤陋寡闻的缘故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