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漫步(六)
2018-11-27 09:07:09
  • 0
  • 0
  • 4
  • 0

(74)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童少时期,生活总体是清苦劳累的,在温饱线上挣扎学习耕作的我们,是无暇总结家风的。但是,没有总结,家风就在那里,实践就是最后的总结。

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总结我们的家风、家教,我曾经归纳为三条: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注重“家国情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正统和权威的敬畏,已经深深溶化在我们的血脉里。有一件事情我记忆很深刻,七十年代初期,文革阶段,政治运动比较多,父亲或在单位里参加政治学习,或带领民兵彻夜巡逻,晚上十一二点钟左右才能回家,我们全家都没有任何怨言。妈妈点灯做着针线活,我们就在油灯下看书,盼望着父亲的归来。那种等待、那种期盼、那种温暖、那种责任,深刻地印在我们的心中。父亲回家时总是问一问我们看的书,督促我们的学习,除此没有更多的话语,但是,我从母亲的表情中,感到父亲在承受着压力。但是父亲很淡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在家风家教中,要求坚守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不论个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是始终如一的。大学期间与父亲通信,他常常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不受外界干扰地继续努力学习”!字里行间都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大局为重,同时也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克服困难,最终会获得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历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使我在遭遇挫折的夜晚,依然满怀信心,依然充满希望。元朝文天祥的著名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生活,严峻的挑战,都是对自己的考验。

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家风和家教强调:“认真读书,勤劳做事”。读书和做事都是要付出努力的。我的母亲经常告诫我们一首民谣:“惯儿不孝,惯狗钻灶”。意思是说,对子女要加强教育,要严格要求,不要骄惯。严格要求并不是“逼”而是要正确引导,要让孩子感到兴趣,充分发挥他的特长。我们兄弟五人都能够做到品学兼优,大哥参加海军后考取军校成为军队的营级干部,我们四个兄弟都考上了大学,为国家发光发热,也为家族争光添彩。而我们的下一代的孩子们,无一不是大学毕业,无一不是自食其力的工作。

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家风家教强调:“克勤克俭、勤俭持家”。中国古代都有很多例子,力戒子孙的“骄奢淫逸”。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给提到子孙的“了凡四训”中也曾经说过:“即眼前足食,常作贫寠想”。近代曾国藩家书中也提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我们“家”却亲身经历了几度贫困。一个是在七十年代,我家中五个兄弟同时读书,二是八十年代二哥三哥读了大学,我和四哥正读高中,三是我们上了大学后,虽然基本是是由国家负担,但是至少一半还是要由家里负担。每年母亲都会去五大队农场秋收后去捡拾高粱苞米,甚至在地里一个粒一个粒地捡拾黄豆。家里喂养的肥猪,大部分都卖给了合作社,以支持我们读书,因此家里少有猪肉可吃,苞米饼子大白菜成为祖父和父母亲的主食主菜。 经历过那样艰苦的生活,我们方能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一点以后,我一直把“克勤克俭,勤俭持家”当做家训,当作我们家风家教的一部分。身教言教,经常向孩子们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通过学习,参照郑显理老师的讲述,梳理如下:

01 善良是最好的家风

古人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个家庭如果善良仁德,可以传承十代以上。善良,是最好的家风。善良,是内心的高贵和坚守,做一个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一个在宽厚善良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气质更有亲和力,他们会有更好的人缘,更广阔的人脉。

古人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对于孩子来说,善良是最好的护身符。

02 勤劳是立身之本

勤劳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

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总想着把最好的东西直接塞到孩子手里,是在伤害孩子。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辛苦,引导孩子学会勤劳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03 读书是最好的习惯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读书,是最好的习惯。

在书里,我们能认识山川大海,世故人情,能开拓眼界,去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读书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就像清代姚文田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