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大一寒假,我和部分同学留校读书,春节期间,邵燕君同学专程从家里来到我们男生宿舍,陪我们一起喝酒聊天,帮我们缓解了思乡的寂寞。我们感觉,她真是个情商智商都极高的北京女孩。后来,经过艰苦的学习和曲折的过程,邵燕君终于成为北大赫赫有名的教授。
在我看来,中文系真的是一个超级幸福的专业,只要不停地读书就可以顺利毕业了。本科期间的选书原则:一是读老师推荐的书,二是读自己喜欢的书,三是读有缘分的书。三者可重合。初步分类如下:
一、【课内的书】
大一主要阅读板块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原著经典:
现代部分: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再加上沈从文、张爱玲、萧红、钱钟书。前六个是建国初期的官方排序,现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标准。
当代部分:余华、莫言、阎连科、王安忆、汪曾祺、韩少功、方方、阿城、严歌苓、苏童、刘震云等,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作家也比较杂,不一一陈述。
大二的主要阅读板块是在古代文学(从先秦、唐宋、明清)和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部分:诗经(以风为主)、楚辞(屈原、宋玉作品)、诸子百家选读(孔孟、庄周)、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竹林七贤(最喜欢的部分)、唐诗(特别多)、唐传奇(柳毅传)、宋词(特别多)、明清小说等。这些部分主要以综述和作品选读为主,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很多背诵的内容。因为去台湾交换了半年,明清部分课程我没有参与,了解不多。
文学理论部分:《诗学》(亚里士多德)、《文心雕龙》(刘勰)、《人间词话》(王国维)、《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文学理论》(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热奈特)、《新批评》(兰色姆)、《新批评文集》(赵毅衡选编)等。
大三大四的主要阅读板块是在西方文学经典原著,以及个人选修课程相关为主,兴趣原因,我主要选修了文艺学相关的课程:文艺心理学、文化研究导论、美学等。
文艺心理学部分:主要结合童庆炳先生《文艺心理学教程》教材,弗洛伊德(主要部分)、荣格、阿德勒、拉康等。
文化研究部分:主要结合《美的历程》(李泽厚)、《美学散步》(宗白华)、《西方美学史》《谈美》(朱光潜)、《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文艺对话录》(柏拉图)、《判断力批判》(康德)、《美学》(黑格尔)等。
二、【课外的书】
按作家整理:
1、王小波(主要是高中阶段,本科期间重复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2、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什么读经典》、《不存在的骑士》
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小说的艺术》、《无知》、《庆祝无意义》、《告别圆舞曲》
4、赫尔曼·黑塞《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蒙德》、《在轮下》、《悉达多》、《艺术家的命运》
5、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广岛之恋》、《夏雨》、《印度之歌》
6、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
7、理查德·耶茨《革命之路》、《年轻的心在哭泣》。
按类别整理:
1、小说: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城堡》卡夫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茨威格、《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儿子与情人》劳伦斯、《鼠疫》《西绪福斯神话》加缪、《洛丽塔》纳博科夫、《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到灯塔去》伍尔夫、《我们》尤金.扎米亚金、《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漫长的告别》雷蒙德·钱德勒、《冷漠的人》莫拉维亚、《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在谈些什么》卡佛、《枷锁》《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萨冈、《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窄门》纪德、《过于喧嚣的孤独》赫拉巴尔、《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雪国》川端康成、《我是猫》夏目簌石、《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角田光代、《华莱士人鱼》岩井俊二、《白色猎人》渡边淳一、《西游记》、《孽子》白先勇、《青蛇》李碧华、《猎人们》《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朱天心、《荒人手记》朱天文、《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小城故事》李静睿、《少年巴比伦》《慈悲》路内、《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金庸、《武林外史》《七种武器》古龙
2、随笔:
《像我这样一个读者》西西、《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夏志清、《上学记》何兆武、《平如美棠》饶平如、《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普利莫·莱维、《中国在梁庄》梁鸿、《巨流河》齐邦媛、《夹边沟记事》杨显惠、《上课记》王小妮、《沉重的肉身》刘小枫
3、散文:
《羊吃草》西西、《带着鲑鱼去旅行》艾柯、《愿你的道路漫长》李静睿、《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怒河春醒》韩松落、《冬牧场》李娟、《因自由而美丽》黎戈、《乡关何处》野夫
4、理论:
《当代小说二十家》王德威、《夏志清文学评论集》夏志清、《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百变小红帽》凯瑟琳·奥兰丝汀、《天真的人类学家》 奈吉尔·巴利 、《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帕慕克、《宽容》房龙、《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西方哲学简史》罗素、《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
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浆果处处》《海的未婚妻》《荒诞派戏剧集》《蒲宁短篇小说集》《斜阳》《当代苏联中短篇小说集》。加缪的《鼠疫》,卡夫卡的《城堡》,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卡尔维诺《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索尔仁尼琴《癌病房》,劳伦斯的小说集,都是先睹为快。另外美、法、英、意、苏的短篇小说集以及《荒诞派戏剧集》,国内作家马上跟进,王蒙的意识流,王安忆的精神分析,张纬的史诗。
此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这是我深爱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的选题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亚非拉大洋州,相当大一部分为现代派作品,基本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公认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读者,尤其对新时期文学影响之大,难以言表,其中《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打开了中国作家的灵感之源。《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是中国先锋作家的精神导师,拥有一批忠实的作家粉丝,大多是在80年代崛起的一代,这批人言必称福克纳,言必称《喧哗与骚动》,以及另一部名作《我弥留之际》,好像都是福克纳的中国弟子。《康拉德小说选》。海子离世前携带的遗物中就有这一本。康拉德的叙事方式比较独特,很难看进去,如果喜欢那可是刻骨铭心的喜欢。《菲茨杰拉德小说选》。收有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好几年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借着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引起新兴的小资阶层的关注,他们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怎么样嘛,没有《挪威的森林》好看,不知道村上兄听到此论作何感想。《雪国》。川端康成写了很多小说,窃以为只有《雪国》可以传世。韩侍桁先生的这个译本绝妙,文笔极其优美。后来出的众多《雪国》译本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伪币制造者》。1985年轰动一时的中篇小说《无主题变奏》与纪德的这部名作有密切的关联,相信很多人记忆犹新。关于纪德的事迹,最近的一套新书《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有相当详尽的记述,值得一读。《刀锋》。毛姆是我偏爱的作家,我知道毛姆还是在70年代看《战争风云》,毛姆露了一面,印象深刻,当时尚不知此老的深浅。后来读到《刀锋》,大为倾倒,迷恋至今。毛姆和另一位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一样,属于看上去朴实无华,实际深不可测的一类,至今我没发现哪位中国作家能学到毛姆的皮毛。
艾特玛托夫、茨威格、莫拉维亚、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集,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黒塞的《在轮下》,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伯尔的《莱尼和他们》格拉斯的《铁皮鼓》吴尔芙《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戈尔丁《蝇王》,托马斯曼的《魔山》。
有些通俗小说不读渴望,读完失落一一这么好的书这么快就读完了。实际上,探案类尤其令人百读不厌。《长眠不醒》,广东人民1980年1月第1版,收入昌德勒(又译钱德勒)《长眠不醒》、奎恩《上帝的灯》、加德纳《红吻痕案件》、克里斯蒂《十个小印地安人》,以及傅惟慈先生的代序长文《外国惊险小说漫谈》。《诺言》,上海文艺1981年2月第1版,收入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杜伦马特《诺言》、西麦农(又译西默农)《麦格雷警长的圣诞节》。广东人民版更名为《麦格雷警长的圣诞节》。《一支出卖的枪》,上海文艺1981年2月第1版,收入格林《一支出卖的枪》、哈梅特(又译哈米特)《烧焦的脸》、松本清张《隔墙有眼》及日本短篇推理小说5篇。广东人民版更名为《隔墙有眼》,另收昌德勒文章《简单的谋杀艺术》。
不能不佩服傅惟慈先生选题的眼光,这三本书把20世纪最杰出的几位惊险小说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收入囊中,从美国的硬汉侦探到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应有尽有,从中可以一窥外国此类小说的风貌,对于长期缺乏这方面阅读经验的中国读者来说,那种快感可真是一言难尽。此外,傅惟慈、施咸荣、董乐山、高慧勤等译坛名家也屈身参加翻译这类通俗小说,译笔精准流畅,可谓锦上添花。这三本书我都读过多遍,最喜欢的是格林的《一支出卖的枪》、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钱德勒《长眠不醒》、松本清张的《隔墙有眼》。后来我又读了很多他们的其他作品,而这四部我以为是最出色的。《一支出卖的枪》是我看的第一部格林作品,从此成为格林的爱好者,窃以为,格林称为消遣的通俗类作品一点不比他的社会宗教类作品差,可读性更胜一筹。
这套书的作者中,有几位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侦探小说热潮中极受欢迎。当年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艾勒里奎恩的《希腊棺材之谜》及其他、阿加沙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及其他,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及其他,西默农的麦格雷警长系列,以及没有收入这套书的其他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森村诚一的证明系列......那可真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凶杀、冒险、恐怖和浪漫的狂欢年代啊。
那时,文艺探索类也曾经风行一时,如《性格组合论》,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的一种,按我手边几本附的书目,这套丛书共出了两批16本,这套书基本概括了80年代前5年里具有探索精神的文艺理论和作品,第一批包括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赵园的《艰难的选择》,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劳承万的《审美中介论》,以及《探索诗集》、《探索小说集》、《探索戏剧集》、《探索电影集》。第二批包括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夏中义《艺术链》,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花健、于沛《文艺社会学》,钱理群《心灵的探询》,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李晓桦《蓝色高地》,魏明伦《苦吟成戏》。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是橙色的。太多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橙色的记忆里,有第一次见到知名教授的激动,第一次加入社团的好奇,第一次考试的紧张……
大二的时候,生活是绿色的,青春拔节生长,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树,梦想也一点点接近现实。跟老师讨论问题时,看见他脸上满意的微笑;跟老外对话时,给自己打了个满意的分数;开始熟悉校园里任何一处美食,也常常在BBS上呆到很晚……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出国,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包括我们的爱情,那还年轻没经历过风雨的爱情。
大四的生活,像有一层薄薄的灰色。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写完的诗,匆匆开始就要匆匆告别。